对于现在还处于初初初级形态的车载系统和车联网概念来说,唯有导航功能算得上是人们的刚需,尤其是在帝都这种城市,不开个十几年的车很难做到去什么地方都认路。因此,导航App,也就是地图,也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入口。
对于一款导航产品,人们最大的期待在哪里?最基本的两点:使用简单、能够引导至正确的地方。做到了这些还不足以成为一款杀手级应用,国内几家导航商或者潜心修炼、或者积极跨界合作、或者开始打语音交互牌,那么跨国导航公司是怎么想的?来看美国的“泰为导航”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年方二八的泰为导航
泰为导航(Telenav)1999年在硅谷成立,2002年在上海成立了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导航和手机搜索业务的软件公司。泰为导航初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移动端——Scout(手机App,仅限美国市场),在美国的AppStore免费排行榜上基本都在三甲的位置,曾经一度超越谷歌地图。
从2010年开始,泰为打算进入汽车市场,找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就是福特,并且一直合作到现在,Sync从一代到三代用的都是泰为的导航应用。此外,泰为为德尔福提供车载导航,并借着德尔福的平台成为了通用、长城的二级供应商。
单从这份略显单薄的简历上来看,并不能看出泰为与其他的导航应用公司有什么不同。不管想做前装还是后装,现在的市场上基本都已经有萝卜占了坑,怎么取这些萝卜而代之,总是需要拿出点法宝来放放大招的。在泰为看来,自己与其他导航产品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
1.自己掌握着云端技术能力;
2.产品并没有被局限在导航之上,而是力图全方位解决出行问题
泰为从2003年开始进行云端技术研发,已有10余年的技术储备,目前在国内与国外各有一个云服务平台。对于移动端的导航产品而言,云端平台的意义重大。一则可以存储地图数据和实时交通数据,让车辆能够通过移动网络接入,而不需要在车载系统上下载体积庞大的地图数据包;二则可以实现应用程序的在线更新,及时修正程序bug,或者部署新的功能。
对于一家导航公司而言,自己掌握云端技术,且已经攒了很多经验,必然是可以算作一个加分项的。但同时,世界上并不缺乏优秀的云技术公司,车企多的是整合资源的路子。能否整合成功,谁的技术更能适应车载环境,会是影响车企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将这个加分项变成绝对优势项,是泰为需要做的功课。
至于第二点,则是产品设计理念的区别。那么,什么叫做不仅仅是一个导航产品呢?
导航的价值在于能否提供附加值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里,所谓导航,自然是要解决从A到B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去的都是熟悉的地方,是不是就不需要导航了?不然,实时路况的价值还在。通过实时路况信息,人们可以选择更快捷的路线,而不用被堵在路上怨声载道。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司机。在泰为的理念里,如何判断一个导航产品是否是好的产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给用户带来足够的附加价值。去陌生的地方,提供合适的路径并安全地引导用户到达目的地;在去熟悉的地点的时候,给用户提供最经济(包括节约时间,节约油料)的路径;用户出行时,为用户提供天气、加油、停车等信息。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导航能够提供的附加价值还有很多。
更新之后的Scout能够显示出实时位置,并根据实时位置与导航路线估算出预计的达到时间(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下称ETA),这个时间还能够被分享到第三方应用中。所以如果你约了女朋友五点在某个咖啡馆见面,4点半了你才开完会,别着急,先打开Scout看看她位置在哪,ETA多少,说不准还在家里对镜贴花黄呢。目前在移动端,这个功能并非Scout独有,诺基亚最新的安卓版HERE提供类似功能,但在车机端,泰为的产品仍在开发中。
带社交属性的Scout App
你可以在Scout上面创建一个活动或者事件,并从联系人中添加相关人员,定义时间、日期与地点,这样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可以查看到每一个人的位置以及ETA了。并且,可以直接在Scout上面与其他参与者发送消息,而不需要转战到微信、QQ之类的聊天软件上。
考虑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大多时候去的地方其实是熟悉路径,比如工作地点、家里、商场等。这些时候导航App的意义就不大了,那么要怎么刷存在感呢?Scout上允许设置一些常用路径,当选择了这些常用路径的时候,系统做的不再是告诉你如何走,而是可以实时接收路况信息,在发现某个路段比较拥堵或者出了意外事故需要绕行的时候,App上则会跳出推送信息。
在这些场景之下,附加价值就变成了显示对方的实时位置与ETA时间。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功能还只能在美国版Scout上看到。
目前,泰为给福特等提供的车载导航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附加值各不相同:
1.Build in——嵌入式车载导航
所谓Build in,也就是说软件是被安装在车机端,车机与手机之间通过蓝牙连接,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比如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搜索,并将搜索结果直接显示在车机之上。嵌入式车载导航能够通过移动网络与云端服务器进行连接,获取最新的地图数据并进行软件的在线更新等。在没有联网、与手机连接的时候,车载导航也保留了导航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Build in是在线地图与离线地图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这个方案中给予的附加价值在于最后一公里的导航,在下车之后,手机上会继续显示从下车地点到达最终目的地的路线。
2.Brought in——引进式手机导航
所谓引进式手机导航,可以算是映射式导航和嵌入式导航的一个中间形态。
映射式导航是将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直接投射到车载显示屏之上,车机只是充当显示屏,软件、数据与硬件都是手机的资源;嵌入式导航则是将车机自带导航相关硬件、软件与数据。
处于两者中间形态的引进式导航,却是两者一半一半,使用的依然是手机上的导航软件与数据,但是车机上除了显示屏之外,还有专门用于导航的一套软硬件,这些软硬件的功能是将手机上的导航画面转变成适用于车机显示屏的导航画面,提高用户体验。这种方式最关键在于可以提高适配性,不会因为手机屏幕与车机显示屏比例不同,而导致画面比例失调。业内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两个对手——Android Auto与CarPlay,就是这种引进式操作系统,而非映射式。
在车载端,未来的更新方向会与移动端大致类似,不过更大胆。除了实时的路况数据之外,泰为试图将导航应用与日历、备忘录、短信、电话等应用相互连接,能够读取到日历和备忘录中的日程安排,并根据时间给出合适的路线规划。
正在开发中的车载导航
除此之外,泰为认为导航应该够聪明。在周六的时候,不会将主人带到公司,知道车上除了男主人之外,还有女主人与两位小主人,能够在饭店的时候,告知周围多远有哪些吃饭的地方,给出建议……
要想实现这些功能,那么必须变成资源的整合方,而不是被整合方。但是我们知道,车机上的数据,主动权是在车企手里,而车企对于数据的处理向来比较谨慎。泰为如何说服车企接受这个并付诸于现实,是关键所在。
关键在于数据
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地基几何?虽然泰为想做的事情不至于导航,但是那些之后的价值,其基础其实都还建立在车云菌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上,而根本的根本,在于地图信息是否准确。
去年年初,泰为导航收购了德国的一家导航应用初创企业Skobbler,目的有二:
1.泰为的根基在美国和中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成立于2008年的Skobbler在欧洲已经有一定市场,于泰为在市场的扩展上有利;
2.Skobbler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将OpenStreetMap(以下简称OSM)的数据应用到第三方App之中,泰为收购了Skobbler可以直接将这部分技术纳为己用,在收购之后,泰为导航所使用的数据就从原来的Tomtom变成了OSM。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OSM。OSM是一个由地图制作爱好者组成的社区,爱好者们会提供并维护世界各地的地图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特点是十分详细,会具体到路边的咖啡馆、绿化带与人行道等。除此之外,也会有来自于一些国家测绘机构的公共版权的数据。OSM的数据是开源数据,免费提供给任何人使用,不过对于导航厂商们来说,OSM数据最大的获取问题就在于它并不向第三方开发人员提供免费的API,所以才会有Skobbler这类公司的存在。
泰为之所以将原来使用的Tomtom地图数据源换成了OSM数据,也正是看中了开源数据量的庞大与详细。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这部分数据,泰为还将OSM的创始人之一Steve Coast给挖了过来。
车云小结:
如果仔细比较国内几家图商与泰为的历程,也就并不会觉得泰为的这种做法是不务正业、野心过大,而是大家都看明白一个趋势,单纯地解决从A到B的问题已经不足以支撑一款导航产品,所以,求变是个必然的旅程。
在泰为看来,一款导航产品,突破口永远是用户的需求,用户始终是重点。为了能够达到终点,在将来,泰为或许也会走上合作之路,但最终的资源一定会是整合到用户的需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