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按:沈海寅,现任……哦,不,是前任奇虎360副总裁,他组建了一支名叫“智车优行”的团队,汇集了乐视TV产品规划、标致雪铁龙造型设计、罗斯德尔汽车工业设计等一连串“出走”人员,开始了造车之旅。
你可以怀疑这种互联网产品端与汽车设计口的“拼凑感”,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互联网界的大拿盯上了智能汽车这个豁口,准备从传统车企难转身、不易变的罅隙入手,撕扯出一片天。
智车优行创始团队,左起:陆伟、王宇、沈海寅、刘海明、杜宝楠
要说句实话的是,在最开始的半小时对话中,沈海寅说什么我都会走神。因为他说的东西太常见了,“用户体验”、“极致”、“惊喜”、“小而美”……我不停的在心里犯嘀咕:早就听闻沈海寅走温和路线,但基础知识普及什么的还真的不想听了呢。
可越聊到后面,越珍惜听他说话。在对智能汽车、车联网、车载系统等词汇无感的当下,若是有一个人告诉你,他的创业项目不是一辆酷炫的概念车,也不是一场接一场的新闻发布会,而是一个关于汽车硬件产品的功能性还原:把所有对智能汽车的设想,落地为可被感知的细节体现,你也会在一旁跟着起劲。
是的,又一个典型互联网人加入智能汽车的造车大浪潮。沈海寅和他的智车优行团队,试图通过简化直达、快速反应来重构一辆汽车的基本要义。
复杂的不是智能汽车,是包装话术
正如科幻大片的刺激美学一样,难以把握的速度、遥远抽象的场景、科技切换的频道,智能汽车被赋予了各种雄性激素,也被一群崇尚肾上腺素的直男赋予看上去很美的标签。可那些熨帖人心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和包装,而是还原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并借以人文理解、设计语言、互联要义赋予产品更完善的表达。
互联网出身的沈海寅深谙此理。他清楚的明白,在信息纷杂的智能汽车界,赶上热度不断攀升的投资潮,加之不断缩短的窗口期,留给自己去阐释一辆大号智能硬件的机会已然不多,这时候再聊什么愿景,徒增虚幻。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参透智车优行想要完成的造车计划,如何用最简单的内外设计去表达一个汽车产品的服务意识,沈海寅同样有压力:“做成的概率只有10%,甚至更少。当然,对成的定义不一样。小而美不错,也能活下来,但我们说的成,是要做一个汽车界的小米。”
天了噜,又是小米……硬件鼻祖的范本能否成功复制到汽车领域,我们暂且不作为讨论重点,先来听听看沈海寅对智能汽车这一硬件的理解。
“第一,它是辆电动车。第二,它是辆智能汽车。第一部分上,我们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第二部分更倾向于软件的快速迭代。”这是一个标准化的回答,也并没有回应那个最大的质疑:传统车企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开发和集成能力,是无法用单纯的硬件+软件的组装完成实现的。
沈海寅毫不遮掩的说,智车优行并没有脱离也不可能脱离传统厂商,甚至在跟一些传统厂商接触时,会被对方的开化感到吃惊。正如小米手机的部分解决方案和流水线制造是由老牌制造商富士康完成的一样,智车优行也在积极的寻求或者说被寻求的,与整车厂沟通合作。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以燃油机电为制造核心的传统车企中,智车优行自知根本无法抗衡,但在电动车领域内,结合自主品牌意欲弯道超车的念头,整车厂转变为代工厂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所以说,在互联网人造车最受争议的技术、生产上,智车优行很直接的表示,我们的确挖来了一个传统车厂的出走团队,但这还不够,只有背靠传统车厂的制造链条和整合能力才是完整。
去除掉车联网热词,智车优行没想多,就只是觉得,在智能汽车的新兴制造领域,它就是另一个软件定义硬件的试验田,硬件外壳只是理念的表达。跟谁合作、怎么合作,就像是华强北的一场谈判,只不过这次的加工代理商是此前“高高在上”的整车厂。
都别掰扯,先研究体验落地
智车优行内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请列举出汽车使用中你最不能忍受和最想改变的地方。在近400项答案搜集中,沈海寅发现,除了让汽车飞和让汽车潜水这些打破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都是一些细节体验的问题。
沈海寅举了一个例子,车内空间小,储物格既不美观也不实用。再比如说,女司机开车,高跟鞋和平底鞋切换时,另一双鞋要藏在哪?智车优行提供的解决思路是,邀请日本收纳师来重新设计车内储物空间。“你看特斯拉的门把手,当你走近才会弹开。这也是我们的宣传策略,用户不用传播品牌,他只需要就一个点来聊感受,让产品说话。把这些零碎的体验问题解决掉,就会形成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智车优行看重的并不是一辆车的技术含量多么的高大上,他们更看重一款汽车能否用全新的设计语言去更好的雕琢细节,更看重汽车软件系统的迭代来不断完成进化。
那么,这辆车靠什么来打动消费者?沈海寅总结了四点:
1、产品将考虑以较低的价格销售,最大程度压缩毛利,让利于消费者;
2、颜值高,设计为先(不过一辆既要酷炫又要简洁,既要智能又要细节落地的复杂矛盾体,从外观、内饰座椅再到系统界面究竟该怎么设计?沈海寅回答他们也正在打磨);
3、用户体验。传统车厂将所有技术核心和制造过程竖起高墙,而智车优行选择大门敞开,不仅包括用户体验中的意见搜集,还可以通过团队的线下沙龙——智友会来参与到造型、功能、交互等具体步骤上来。;
4、商业模式的演变,这里牵涉到软件核心、汽车产权等形态的变异。毕竟,共享经济、陌生人社交正热。
倘若真如团队承诺的那样,“年底将会展出样品车”,那将是一个重磅事件:因为我们都很好奇,卸了妆的智能汽车,究竟有多少“智能”的成分?不得不承认的是,诚如我们所见到的硬件产品,智车优行的路数并无特别性。甚至后续的按需生产、没有仓储、众筹推广等,也都在预料之内。
这或许是另一种特别:不拿玄乎其乎的大词说事,背靠传统车厂制造链,将主要攻破点定在软件和细节上。只不过,我像很多惜命且作着的人一样,既担心这辆将来会量产的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又怀疑它能否满足我对酷炫的定义,即便它只是一种难以具象的感觉。
好吧,那就等年底的,大家可以先来签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