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号,喜马拉雅召开发布会,宣布与科大讯飞达成合作,将喜马拉雅的音频内容接入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如以郑渊洁的舒克为原型设计的儿童故事机,智能台灯、马桶等生活家具也变身智能发声物。
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介绍“随车听”
家居硬件及同行骂战暂且不表,值得关注的是喜马拉雅在车载娱乐方式上的思考。发布会上,喜马拉雅CEO余建军介绍了三个服务于车内听众的音频解决方案:
1、与整车厂合作,预装进车,如宝马BMW互联驾驶。优势:作为封闭但却掌握大量技术核心的整车厂商,宝马与喜马拉雅的合作是车联网整合车内娱乐音频的第一步。不足:产品周期长、上市慢、迭代有难度。
因为车厂的保密协议,喜马拉雅没有披露目前的合作厂家。
2、自建硬件,发布车载声音盒子“随车听”,点火即听、蓝牙连接、断点续播,售价198元。优势:点烟器接口,满足车内用户的行车即听,与喜马拉雅APP对接解决使用场景的转换问题。不足:产品特性的定语修饰为“喜马拉雅用户们的车内需求”,这就将之局限在特定的框架内——基于APP用户而来的定向开发。强行赋予它更多关于车载硬件的设想及展望,也是无端的附加。
对这一点,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陈小雨注解说:“实际上,做一个针对全用户的产品,不容易找到那个满意点。我们主要解决核心问题、特定人群。”
3、智歌车机,以后装车机的预装形式来达成音频内容的用户到达。与其将之看做是喜马拉雅的考虑,不如将之视为智歌车机的一次市场合推。借助喜马拉雅发布会的造势,扩宽知名度,从而推广车机销售。但是,一款APP的预装并不能带来车机销量的提升,智歌从这里的最大获益,想必是科技媒体对后装车机的一次围观。
而在后续对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和陈小雨的采访中,两位所表现出的对硬件平台的设想也可以概括为需求的延展。“我们喜马拉雅不是要做几十、几百个硬件出来,而是要合作。”
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陈小雨
这种轻描淡写更是印证了车云菌对传统汽车硬件制造商们的处境担忧:对坐拥用户的软件开发者来说,硬件推广是实体形态的突破、场景的顺移,而对硬件制造商来说,摆在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一是广泛求合作,二是突破重围自建品牌。
这种“生死线”的处境,余建军不以为然。他解释说传统做法的粗暴解决,找一家硬件做代工,压榨利润。“我们是不择不扣的合作,不是外包、利润压到最低的做法。不但不是危机,反而是机会。点烟器接口的硬件只是一个启发。”余建军提到类似后视镜、HUD等多种合作可能。他提到会场有起码几十家的硬件制造商,在寻求合作。
交流下来,车云菌最明显的感觉是车内空间的“无界限”,不论是内容、收听方式的软性层面,还是硬件合作、制造的硬性条件。那一条横亘在软、硬件之间的理念对撞,随着智能家居的设计、应用场景的转换、语音技术的人性化等各方面的衍进,也在逐步蔓延至车内空间。
但仍有需要担心的问题,汽车作为封闭移动空间,把握安全驾驶与娱乐的唯一可行且平衡的方式,似乎只有伴随式的音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硬件的延展可能。也有可能说,正是因为目前找不到更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呈现,大家才只能跑来做音频内容。
倘若有一天,智能驾驶、无人汽车、车联网、道路设施等安全问题不再是唯一界定的考量,我们才可以有更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