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都在上演汽车大戏,但对智能车和车联网看法却不同

盖世汽车
2015/4/27 15:31:00


如果能从谷歌地图上洞察地面活动的话,那么一定能有趣地看到本周内两场有关汽车的大戏正在地球两端精彩地上演。一场是在中国的魔都上海进行的两年一度的汽车大展;另一场是在北美的车城底特律举办的SAE汽车技术年会。两场盛会对汽车技术的展望出奇地一致:环保,轻量化,智能,车联网。但对其中最热门的趋势——智能汽车和车联网的发展进程,两边却有明显不同的思路。



在国内,这段时间有关智能汽车(或称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和车联网话题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和极大的兴趣。网络公司纷纷染指汽车业;而汽车公司也蜂拥高调触网。各种智能汽车的样车前赴后继地上路亮相。似乎全自动智能汽车指日可待。人们兴奋着,期盼着,中国汽车工业可以弯道超车的时代似乎已经来临。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汽车城的技术大会上,世界各地的汽车技术巨头及工程师们对车联网及智能汽车的发展的认识要冷静的多。工程师们聚在一起所探讨的焦点仍然是汽车工业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即使对车联网而言,大家谈的是如何解决车与车(V2V)及车与系统(V2I)的连接。在这里,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将iPhone的APP功能复制到车上,而是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与降低能耗。对于智能汽车技术,其实分开来看各项技术条件都已经具备。因此每个汽车公司都有可能造出无人驾驶的汽车,甚至上路演示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但是,真正实现全自动汽车的上路却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因为全自动无人汽车的实现不仅仅是汽车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牵涉到城市、社会、乃至法律体系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实现全自动汽车的上路?在车城底特律即使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十年之内没有可能。“也许我这一生看不到,等下一代吧!”很多相关专家这么说。



正是因为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北美汽车公司之间更多的是联合力量,共同推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密西根大学在政府和汽车企业的资助下已经在三年前开始了一项旨在对未来智能汽车实施应用的基础研究,即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三年来这个项目投入了三千一百多万美元,在密西根大学所在的安娜堡市的特定的街区道路上安装了未来智能交通系统所需要的基本传感通讯网络。同时装备了两千八百多辆具有基本V2I传感功能的汽车。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数据采集,积累了大量的未来智能汽车实施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尽管这些资料和数据也都还停留在最初阶段,与未来智能汽车所要求的信息资料还有一大段距离。在这个基础之上,密西根大学今年将启动另一项基础研究——MTC计划。此计划的参与者包括了美国各大主机厂及其主要供应商(如博世,DENSO,等),将在未来八年内投入一亿美元,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将安娜堡现有的V2I汽车扩展到九千辆,实验范围扩展到二十七平方英里;第二阶段,将实验车辆增加到二万辆,其中包括五千辆有初步自动功能的车辆,以及在现有的高速公路网上安装五千个信息通讯网点;第三步,将增加两千辆有中等自动功能(注意,这仍然不是人们所期盼的全自动智能汽车)的车辆进行车联网实验。为了支持这个项目,密西根大学专门为测试智能互联技术的封闭式实验街区(MCity)也将于今年七月下旬正式开放。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媒体对谷歌智能汽车及苹果是否造苹果车的新闻给予充分的报道和了极大的期待。这些新兴的科技巨头介入汽车技术的研发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肯定是个好事,是对保守和固步自封的汽车巨头一个促动。但千万不要奢望这些网络或计算机公司会颠覆汽车产业。即使是在工业4.0时代,现代工业的专业化分工还是一个基本的特征。做好自己的专长才是硬道理。这两年从硅谷跑出来的黑马特斯勒对汽车产业是一个大的推动。但其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是否合理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于媒体盛传的苹果用巨资收购特斯勒的传闻可能只是个传闻而已。在我看来,苹果有足够的智慧来把握好自己的前途。在底特律的汽车技术大会上,这些媒体上的汽车新贵或宠儿一律缺席。因为他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对汽车产业而言,这里绝对不是有钱就可以任性的地方。不管谷歌和苹果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介入汽车产业,我想,他们终将也只能是汽车工业的供应商而已。仅从软件一项来看,现在还不怎么智能的汽车上所用的代码行数可高达一亿条,而飞机上软件代码仅在二千万条左右,这些软件的开发都不是一个没有多年汽车经验积累的软件公司所能完成的。道理很简单:汽车所面临的条件要复杂的多,而其安全性能可以对任何其他功能一票否决。所以汽车控制软件的开发还只能由汽车公司联合汽车专有供应商,如博世来完成。在这方面,谷歌和苹果只能望汽车业界之项背,更不要说国内的TABLE们了。



所以,国内的汽车同仁们应该看到,网络公司不是汽车公司未来技术发展的真命天子。汽车时代的进步还主要由汽车工业本身来承担。在媒体眼花缭乱的网络发烧的面前,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冷静和自信。即使在车联网发展方面,急功近利,浮躁跟进的心态要不得。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切实建立起自己的开发及研发体系才是根本。汽车技术的演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更没有弯道可超。


温馨提示
本内容仅供佐思产研会员浏览
1.还没有注册?请 
2.如果已注册,请 
3.点击查看会员服务简介
会员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验证码
温馨提示
您的付费会员已过期,请参照以下方式进行付费。
400-009-0050
reportservice@okokok.com.cn
chendan

评论成功

2005- 版权所有(c) 佐思产研 京ICP备05069564号-7
北京:010-82863481上海:021-6487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