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竞争情报>>车联网>> 安全、快捷、高效的互联通信交通

安全、快捷、高效的互联通信交通

盖世汽车网
2015/3/13 13:47:51

道路交通状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即便是交通部门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不久之后的将来某一天,问题很有可能得到解决。想象一下,当你喝醉的时候有辆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非常迅速地到达你所在位置,然后把你安全送往目的地,这样的出行方式和目前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区别。


思科近期宣布,他们正在研发一项全新技术,帮助提高交通系统和行车安全性。该创新技术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部件是增强的车对车(V2V)通信技术。


装配V2V技术的汽车可以与其他安装相应装置的汽车实现数据交换,包括各自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很有希望让交通工况变得越来越通畅,同时防止由人为失误造成的碰撞事故。思科技术小组包括摄像头、无线路由器和传动装置方面的专家,创造出一种把车车互联技术整合到一起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与其他车辆之间的联系,最终还要把城市基础设施考虑其中,而像通用集团等汽车制造厂商也在全力研发类似技术。


然而V2V术对消费者们又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展望下未来生活中的一天,特别是用车的时段。上午8:00到8:20,急急忙忙赶着去上班,当你看到停车指示交通灯的时候,前方的车辆已经开始了制动操作,这一点你没能及时注意到;幸运的是,你的高度智能化汽车发现了这一点,自动完成了刹车控制,有效避免了保险杠碰撞事故的发生。当你在高速路上行驶的时候,车辆会和周边车辆进行通信,找到与本车速度相当的其他汽车,同样速度的车辆组成一个车队,最大程度上降低时走时停交通工况的出现。


所有的车辆出行本可以实现无缝连接,防止碰撞事故就是V2V技术的最大吸引力,该技术也在近些年得到了空前发展。来自技术调查公司Gartner的研究人员预测,在未来五年中,将有2.5亿辆汽车与因特网建立联系,这使得V2V变得更简单方便,很可能成功阻止碰撞事故。政府部门也对思科等公司的创新技术充满期待,因为互联汽车是实现未来安全驾驶的一种重要途径,事实上V2V技术有可能最终发展为车的必需品。


因为V2V技术拥有异常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显著降低事故发生数量,同时减少受伤以及死亡人数,所以交通部门鼓励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前回顾数十年,会发现那时和现在一样,也正经历着交通运输安全性重大提升的阶段,当时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作为标准部件,正逐渐引进到汽车行业。


V2V的广泛应用


上午8:20到8:40,你想占用专用车道,不过也清楚道路上的摄像头在监控着潜在违规车辆,仔细计算着每辆车中的人数,因此最终你会为了防止被重罚,而放弃冒险的念头。当车辆行驶到办公场所附近的时候,互联的摄像头网络可以寻找周边的空闲停车位,并引导你前往该位置;利用手机或者车载程序完成停车付费,进一步方便简化了泊车流程。摄像头现在已经遍布各个位置,很快就能够在交通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监控高速路交通状况、征收通行费和发觉违章者,还可以监督城市工况下的违章行为。


当然隐私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道路摄像头网络已经基本构建完成,时刻记录着人们的行为。以停车为例,摄像头网络对消费者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对公共安全有很多好处。交通监控系统帮助发现城市哪些区域存在拥堵,缩减收费站的排队长度,甚至更快速地定位那些违法肇事车辆。来自加拿大的Miovison等公司也致力于研发城市交通监管和数据采集网络。


下午7点钟到了下班时间,你准备去吃晚饭,来到停车场取车,匆匆忙忙往家赶。常规的行车路线中有一个向右的转角,不过车辆事先提醒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事故,并建议左转避免前方的交通拥堵。除了引导车辆远离交通事故区域,互联系统还能够帮助救助中心及时向事故现场分派应急车辆;当急救人员到达后,事故车辆系统还会向他们传送重要的医疗信息(例如伤员的过敏药物)。如果很多车辆涌入临时调整后的行车线路,系统会提醒驾驶者适当放慢行车速度。


与道路上的其它车辆通信之外,车辆互联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控制中心也存在联系,而该中心实时关注着道路上的一切状况。那些位于桥上的车辆,除了从周边车辆获取有用信息,还可以收到安装在桥梁上的传感器数据,帮助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交通工况信息直接传送到移动或车载设备中,能够让驾驶者更清楚当前状况;利用这些即时数据,他们也可以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交通拥堵和等待红灯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车车互联通信技术有助于降低这方面的排放污染,毕竟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时间越短,对环境带来的负担也就越轻。


温馨提示
本内容仅供佐思产研会员浏览
1.还没有注册?请 
2.如果已注册,请 
3.点击查看会员服务简介
会员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验证码
温馨提示
您的付费会员已过期,请参照以下方式进行付费。
400-009-0050
reportservice@okokok.com.cn
chendan
专家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成功

2005- 版权所有(c) 数据邦 京ICP备05069564号-7
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050北京:010-82863481上海:021-64871266
主办方: ResearchinChina |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 佐思信息咨询